-
【2022年四川招商】四川外贸跨越: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转变
四川外贸跨越: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转变 一、外贸规模跃升:4 年跨过 5 个千亿级台阶 四川外贸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2021 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 9513.6 亿元,较 2017 年(3933.7 亿元)增长 142%,4 年跨过 5 个千亿级台阶,即将迈入全国 “万亿俱乐部”。外贸依存度从 2016 年的 12.9% 提升至 2021 年的 17.6%,反映出全省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从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是主要进出口商品,2021 年进出口额达 6328 亿元,占全省外贸总额 66.5%,其中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等产品出口额均超千亿元。农产品出口保持稳定,猪肉、茶叶、中药材等出口额达 180 亿元,同比增长 25%。进口方面,能源资源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提升,原油、天然气进口额达 850 亿元,半导体设备、精密仪器进口额增长 30%。 二、开放通道与平台建设:从封闭盆地到中心枢纽 四川强力推动开放大通道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实现内陆腹地向中心枢纽的转变。国际物流通道方面,中欧班列(成渝)已开通线路超 100 条,连接欧洲、亚洲 200 余个城市,2021 年开行量达 4800 列,占全国近 1/3,运输货值超 2000 亿元。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量五年增长 5 倍,四川货物经广西北部湾港出海的时间缩短至 3 天,物流成本降低 20%。 开放平台能级提升,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443 项,其中 “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等 18 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2021 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100 万标箱,成为内陆首个拥有进境粮食、汽车整车等指定监管场地的铁路港。绵阳科技城新区、宜宾三江新区等省级新区加快建设,成为开放型经济新载体。 三、外资利用与国际合作:500 强集聚与领事机构布局 四川成为中西部吸引外资的高地,截至 2021 年,377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落户四川,其中境外世界 500 强 249 家,英特尔、富士康、丰田等企业在川设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外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比从 2016 年的 15% 提升至 2021 年的 30%,德国巴斯夫在成都投建西南首个一体化基地,总投资超 100 亿元。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达 21 家,数量居内地第三、中西部第一,包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的驻川总领馆。省级友城数量达 58 对,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额占全省外贸总额 45%,在东盟、欧洲设立境外经贸代表处 20 个,为企业 “走出去” 提供服务。 四、外贸转型与未来目标: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四川外贸发展仍面临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加工贸易占比超 50%)、市场集中度高(对东盟、欧盟出口占比超 50%)等问题。未来,全省将聚焦 “优结构、强主体、拓市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重点任务包括:提升一般贸易比重,支持长虹、九洲等企业开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目标 2025 年一般贸易占比提升至 40%;培育外贸新业态,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等模式,目标 2025 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 1500 亿元;拓展多元化市场,深化与 RCEP 成员国合作,扩大对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目标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 10%。 到 2025 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力争突破 1.5 万亿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 3000 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 5%,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成为连接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枢纽。
2022-05-09
-
【2022年自贡招商】阿坝州经济稳增长:全流程预警调度的实践与成效
阿坝州经济稳增长:全流程预警调度的实践与成效 一、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机制 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内外经济环境,阿坝州发改委强化经济运行预警调度,建立 “前、中、后” 全流程工作机制,有效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推动全州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21 年,全州 GDP 同比增长 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川西北前列。 “1+3+2” 经济形势分析机制是事前协商的核心抓手。“1” 即每月召开 1 次经济形势分析会,由州发改委牵头,召集经信、商务、统计等行业主管部门,研判经济运行中的预警指标、异常领域和重点区域。“3” 即每季度开展 3 个专项调研,聚焦工业增长、消费回暖、项目推进等重点领域,形成专题报告供州政府决策。“2” 即每年开展 2 次经济运行督查,针对县(市)和园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地督导解决问题。 二、事前协商:凝聚共识与要素保障 事前协商注重问题预判和要素协同。在工业领域,针对水电企业受来水影响发电量波动问题,建立 “水情监测 — 发电计划 — 电力销售” 联动机制,协调省电网公司增加外送电量,2021 年全州水电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 8%,工业增加值增长 9%。在消费领域,针对疫情影响下旅游收入下滑问题,提前谋划 “净土阿坝” 旅游复苏计划,推出景区门票减免、酒店团购等政策,2021 年全州接待游客恢复至疫情前 80%,旅游收入增长 25%。 要素保障方面,建立土地、资金、用能、运输等要素协同保障机制。2021 年,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争取用地指标 5000 亩,保障川主寺至汶川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用地;设立 10 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等产业;协调铁路部门增加农产品运输专列,降低冷链物流成本 15%,确保马尔康松茸、若尔盖牛羊肉等特色产品及时外运。 三、事中督导:精准分析与清单管理 事中督导突出精准性和时效性。每月形成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涵盖 GDP、工业、投资、消费等 12 项核心指标,对比年度目标和全省平均水平,标注 “预警项”“关注项”“良好项”。例如,2021 年 3 月发现民间投资增速低于预期后,立即开展专项督导,推动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全年民间投资增长 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 个百分点。 全面推行跟踪式台账和清单化管理,对重点项目、企业培育、产业升级等任务实行 “挂图作战”。例如,针对九寨沟景区恢复重建项目,制定包含 20 个子项目的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通过定期调度和现场办公,确保景区在 2021 年 9 月重新开放,当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 3 亿元。 四、事后考评:差异化考核与激励引导 事后考评注重结果运用和激励约束。结合阿坝州以生态功能为主的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考核体系,对生态脆弱县(如若尔盖、红原)降低 GDP 考核权重,提高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指标占比;对重点开发县(如汶川、茂县)强化工业增长、投资拉动等指标考核。2021 年,生态脆弱县的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等指标均完成年度目标,重点开发县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指标增速超预期。 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资金分配挂钩。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市)和部门,在年度绩效考评中给予加分,并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对未完成任务的,进行约谈和通报批评。2021 年,对考核优秀的汶川、理县分别奖励产业发展资金 500 万元,对考核靠后的县(市)开展专项督导,推动问题整改。 五、成效与展望:从稳定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通过全流程预警调度,阿坝州经济实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2021 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8% 和 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色产业持续壮大,阿坝蜂蜜、马尔康松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净土阿坝品牌价值超 100 亿元;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建成投产金川水电站等项目,全州水电装机容量达 1000 万千瓦,年发电量超 400 亿千瓦时。 未来,阿坝州将继续完善经济运行预警调度机制,聚焦生态经济、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到 2025 年,GDP 年均增长 7% 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2022-05-09
-
【2022年四川招商】四川省级新区制造业转型:“七个转变” 重塑产业竞争力
四川省级新区制造业转型:“七个转变” 重塑产业竞争力 一、发展理念革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四川省级新区在制造业发展中实施 “七个转变” 战略,推动发展重点、产业集群、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全面升级。这一战略是应对全球产业变革和区域竞争的关键举措,旨在解决新区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同质化、创新能力不足、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 二、产业定位优化:从 “一区一特色” 到 “一区一主业” 省级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新梳理主导产业,实现从 “撒胡椒面” 式的特色布局到 “聚焦主业” 的战略调整。例如,成都天府新区聚焦电子信息、总部经济,2021 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 3000 亿元,占新区 GDP 比重 40%;宜宾三江新区明确以动力电池为主业,引进宁德时代、天华超净等企业,形成 “电池材料 — 动力电池 — 新能源汽车” 产业链,2021 年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超 800 亿元,目标 2025 年突破 3000 亿元。 在产业选择上,严格遵循 “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 原则,绵阳科技城新区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重点发展核技术应用、新型显示等产业,2021 年核技术应用产业增长 35%,成为全国唯一的军转民核技术产业基地。 三、产业集群升级:从制造集聚到研发集聚 省级新区打破 “低水平制造扎堆” 的局面,加大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引进力度,推动产业集群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高端环节延伸。成都东部新区引进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东部中心,建设先进材料研发平台,吸引 10 家企业研发中心落户;泸州两江新区与四川大学合作建立白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固态发酵技术攻关,相关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泸州老窖等企业研发投入增长 20%。 研发集聚带动产业升级,宜宾三江新区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5 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12 家,2021 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 3.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2 个百分点,动力电池企业专利申请量增长 40%,核心产品能量密度提升至 280Wh/kg,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四、政策支持转型:从成本导向到创新导向 省级新区摒弃 “拼土地、拼税收” 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在产品认证方面,成都天府新区设立集成电路产品检测认证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认证周期缩短 50%;在环境配套方面,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危化品仓储中心等设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环保要求;在投融资方面,设立 100 亿元新区产业创新基金,对重大研发项目给予最高 5000 万元股权投资。 创新导向政策激发企业活力,2021 年省级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 30%,成都天府新区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 2 家,宜宾三江新区企业获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金额超 50 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五、招商模式升级:从指标营销到目标营销 省级新区建立市场化招商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成都天府新区制定 “产业生态招商地图”,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缺失环节,靶向引进紫光展锐、长电科技等企业;宜宾三江新区委托行业协会、咨询公司开展 “第三方招商”,2021 年通过该模式引进项目 15 个,投资总额超 300 亿元,其中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回收项目就是通过行业协会牵线落地。 目标营销注重产业链协同,泸州两江新区在引进白酒企业时,同步招引酒瓶生产、酒盒包装、物流配送等配套企业,形成 “白酒酿造 — 包装印刷 — 仓储物流” 产业生态圈,2021 年配套企业本地采购率达 60%,物流成本降低 15%。 六、企业培育路径:从引进代工到培育品牌 省级新区把培育自主品牌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任务,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和营销传播提升企业能级。成都天府新区推动极米科技、咕咚等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力量扩大品牌影响力,极米科技成为全球投影设备市场占有率前三的品牌;宜宾三江新区支持四川时代申请 “天府质量奖”,通过品牌认证提升产品溢价,其动力电池产品价格较同类产品高 5%,仍供不应求。 品牌培育带动产业价值提升,2021 年省级新区自主品牌产品产值占比达 45%,成都天府新区 “极米”“咕咚” 等品牌价值合计超 200 亿元,宜宾三江新区 “宜宾造” 动力电池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首选供应商。 七、人才与公共服务:从政策优惠到平台吸引 省级新区转变人才政策思路,通过重大项目和事业平台吸引人才。成都天府新区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吸引 2000 名博士、硕士落户;宜宾三江新区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产业研究院,为人才提供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2021 年引进硕士以上人才 500 人,其中 30% 来自省外。 公共服务方面,省级新区加强研发机构和生活设施建设,成都东部新区建成人才公寓 5000 套,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绵阳科技城新区打造 “研发 — 中试 — 生产” 一体化园区,企业研发人员不出园区即可完成从样品到量产的全流程,研发周期缩短 30%。 八、未来展望:从新区建设到产业高地 通过 “七个转变”,四川省级新区制造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2021 年省级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 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 “新引擎”。未来,全省将聚焦以下目标: 到 2025 年,省级新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 70%,研发投入强度达 4%,培育 10 家产值超百亿的自主品牌企业,建成 5 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都天府新区力争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宜宾三江新区建成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高地,绵阳科技城新区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四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2-05-07
-
【2022年四川招商】四川 2022 年一季度招商引资 “开门红”:制造业引领下的精准招商实践
四川 2022 年一季度招商引资 “开门红”:制造业引领下的精准招商实践 一、招商成果:量质齐升的开局态势 2022 年一季度,四川省招商引资工作迎来 “开门红”,各市(州)签约项目 418 个,签约金额达 4251.5 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占比均超过 60%,凸显了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从项目落地情况看,新履约项目、新开工项目、新投产项目分别达 346 个、281 个、114 个,投资金额分别为 2816 亿元、2015 亿元、668 亿元,形成了 “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 的良性循环。 重点项目方面,美国雅保(眉山)新时代锂电池材料工厂、重庆中显智能(内江)新型触控显示模组生产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标志着四川省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招商成效显著。广东三环集团(德阳)电子元器件及先进材料生产项目的建成投产,则进一步完善了当地产业链,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二、战略聚焦:现代产业体系下的精准招商 四川省招商引资工作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招商策略。锚定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 “1531” 目标,即聚焦 10 个重点产业、50 条重点产业链、300 个重点园区、1000 个重点项目,编制了新型显示、软件、航空燃机、清洁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全景图、发展路径图和招商指导目录 “两图一目录”,为招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同时,适时发布投资四川机遇清单、四川投资服务指南,向外界展示四川省的投资潜力和优势产业。省市联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针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趋势,积极吸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企业落户四川,全力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 三、项目落地:全流程推进与服务保障 在推进项目落实方面,四川省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盯住重大在谈项目和意向投资企业,开展短频快的驻点招商,提升招引绩效。例如,针对重点企业成立专项招商小组,进行点对点沟通,解决企业在项目选址、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 线上筹划开展系列分国别、分产业的小专精对接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搭建招商桥梁,促使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落地。例如,举办电子信息产业线上对接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 500 余家企业参与,达成合作意向 30 余项。 在挖掘项目增量方面,开展外商投资服务专项行动,走访 680 余家在川重点外资企业,了解企业需求,进一步挖掘新的增资项目。通过政策解读、问题协调等方式,稳定外资基本盘,增强外资企业在川发展的信心。 四、历史背景与未来展望 四川省一直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四川省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关注。 未来,四川省将继续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精准招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和运营提供保障,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持续突破,为全省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022-05-05
-
【2022年四川招商】四川制造业招商:“两图一目录” 引领下的产业链精准招引
四川制造业招商:“两图一目录” 引领下的产业链精准招引 一、招商策略:锚定 “1531” 目标的顶层设计 四川强化项目招引方面,锚定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 “1531” 目标,即聚焦 10 个重点产业、50 条重点产业链、300 个重点园区、1000 个重点项目,通过编制新型显示、软件、航空燃机、清洁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全景图、发展路径图和招商指导目录 “两图一目录”,为招商工作提供了精准的导向。 二、产业链全景图:清晰勾勒产业脉络 产业链全景图详细梳理了各重点产业的上下游环节、主要企业、技术瓶颈和发展趋势,帮助招商人员全面了解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例如,在新型显示产业方面,全景图涵盖了面板生产、玻璃基板、驱动芯片、背光模组等各个环节,明确了当前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和招商重点。 三、发展路径图:明确产业升级方向 发展路径图则针对各产业的发展瓶颈,提出了具体的升级路径和目标。以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为例,发展路径图提出了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动装备智能化升级、拓展国内外市场等具体措施,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招商指导目录:精准锁定目标企业 招商指导目录根据产业链全景图和发展路径图,列出了重点招引的企业类型和项目清单。例如,在软件产业方面,指导目录明确了招引重点包括操作系统、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同时列出了国内外知名的软件企业名单,便于招商人员进行精准对接。 五、省市联动:高效承接产业转移 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四川省建立了省市联动机制,省级层面制定总体策略和政策支持,市(州)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积极对接目标企业。例如,成都重点招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德阳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内江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形成了错位发展、协同推进的招商格局。 六、线上线下结合:提升招引绩效 在线下,盯住重大在谈项目和意向投资企业,开展短频快的驻点招商,通过实地考察、面对面沟通,提升招引成功率。在线上,筹划开展系列分国别、分产业的小专精对接活动,利用网络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吸引更多企业关注四川。 七、外资服务:稳住外资基本盘 开展外商投资服务专项行动,走访在川重点外资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及时协调解决,进一步挖掘新的增资项目。通过优化服务、政策扶持,增强外资企业在川投资的信心和决心,稳住外资基本盘。 八、未来展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 “两图一目录” 的引领和省市联动的精准招商,四川省制造业招商成效显著,制造业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占比均超六成。未来,将继续深化产业链招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2-05-05
-
【2022年四川招商】四川民营企业雁阵培育:向世界 500 强迈进的战略部署
四川民营企业雁阵培育:向世界 500 强迈进的战略部署 一、方案出台:培育领军企业的顶层设计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决策部署,省民营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工商联、四川证监局联合印发《四川民营企业雁阵培育工作方案》,旨在加快培育一批国际国内领军领先民营企业,带动全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二、总体思路:扶优扶强与梯度培育 方案按照 “扶优扶强、进位晋级、挂牌上市、全面提升” 的总体思路,形成 “龙头领军企业 + 优势骨干企业 + 快速成长企业” 的雁阵企业群。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扶持,推动不同层级的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工作目标:明确的量化指标 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力争 2024 年前新增世界 500 强企业 1 家;2022—2024 年每年新进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 2—3 家,每年新增上市民营企业 10 家以上。这些目标的设定,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动力。 四、具体措施:多维度的扶持政策 为实现工作目标,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发展壮大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并购重组,提升企业规模和竞争力。在引导挂牌上市方面,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强对企业的上市辅导和培育,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保障企业的用地、用电、用水等需求,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落实财税政策方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奖励。 在夯实人才支撑方面,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人才,同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完善服务体系方面,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市场拓展等一站式服务。 五、现有基础与挑战 四川省民营企业发展基础良好,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如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等。然而,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省民营企业在规模、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培育世界 500 强企业面临诸多挑战。 六、未来展望:打造民营企业雁阵集群 通过实施民营企业雁阵培育工作方案,四川省将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民营企业雁阵集群。这将不仅提升四川省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也将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2-05-05
-
【2022年四川招商】四川以流域为单元布局建设经济带: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与实践
四川以流域为单元布局建设经济带: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与实践 一、方案出台:首次以流域为单元的经济带布局 四川省日前正式印发《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四川首次以流域为单元布局建设经济带。《方案》明确了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的建设范围、定位、建设目标和实施路径,为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涵盖范围与经济基础 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范围为沱江干流及一级支流途经的县级行政区,主要涉及沱江流域成都、德阳、资阳、内江、自贡、泸州 6 市的 28 个县(市、区),面积 2.18 万平方公里。至 2021 年,流域内常住人口 1855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 1.25 万亿元,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支撑。 三、发展定位与目标 在发展定位上,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将聚力打造内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江上游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西部开放枢纽联动发展试验区。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实现流域内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目标方面,到 2025 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流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升。 四、实施路径与重点任务 为实现发展目标,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将重点推进以下任务: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修复,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流域水质稳定达标。二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降低单位 GDP 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三是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发展,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流域内各市(州)的协同配合,推动产业协同、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五、战略意义与未来展望 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的建设,是四川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流域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流域为单元的布局建设,将充分发挥沱江流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未来,随着方案的深入实施,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将成为四川省内河流域绿色发展的样板,为其他流域的开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2-05-05
-
【2022年都江堰市招商】都江堰市全力打造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铸就发展新标杆
都江堰市全力打造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铸就发展新标杆 都江堰市以建设 “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 为目标,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过去五年,都江堰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成都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连续四年入选 “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2021 年接待游客 2850.41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386.5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8.73% 和 23.61%,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一、品牌建设:世界遗产与新兴业态双轮驱动 都江堰市以青城山 — 都江堰世界遗产为核心,构建 “遗产观光 + 休闲度假 + 主题体验” 的产品体系。升级青城山景区智慧化设施,推出 “夜游都江堰” 沉浸式体验项目,2021 年该项目接待游客超 100 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 40%。同时,打造融创文旅城、水果侠星球等新兴业态,融创雪世界成为西南地区最大室内滑雪场,年接待游客超 80 万人次。 在文旅融合方面,推出 “都江堰放水节”“中国道教文化节” 等 IP 活动,2021 年举办各类文旅活动 500 余场,带动消费超 50 亿元。依托川芎、猕猴桃等农业资源,打造茶溪谷、玫瑰花溪谷等农旅融合项目,2021 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农产品溢价率提升 30%。 二、全域布局:交通网络与服务体系协同优化 都江堰市构建 “快进慢游” 交通网络,成灌快铁日均班次达 80 趟,实现与成都主城区 “半小时通勤”;开通景区直通车线路 12 条,串联全市 30 个景点,旅游公交覆盖率达 100%。建成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 “一部手机游都江堰”,2021 年在线旅游交易额超 120 亿元,同比增长 25%。 服务体系建设上,建成旅游集散中心 3 个、旅游厕所 200 座,引入国际品牌酒店 12 家,星级饭店总数达 35 家。建立旅游投诉 “10 分钟响应” 机制,2021 年投诉处理满意度达 99%,获评 “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 三、未来规划:国际化与数字化引领升级 都江堰市提出 “三步走” 战略:2023 年建成国际旅游枢纽城市,2025 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500 亿元,2030 年成为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当前,正推进青城山 — 都江堰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提升工程,计划投资 20 亿元实施遗产保护、业态创新、智慧化升级等项目。 参考资料显示,都江堰市文旅产业对 GDP 贡献率达 35%,带动就业超 10 万人。下一步,将依托川西林盘资源,打造 10 个乡村旅游精品村,推出 “遗产探秘”“熊猫生态” 等国际旅游线路,预计 2025 年入境游客占比提升至 15%。
2022-04-28
-
【2022年眉山招商】四川眉山锂电产业加速崛起 百亿级项目冲刺千亿目标
四川眉山锂电产业加速崛起 百亿级项目冲刺千亿目标 在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总投资百亿元的杉杉科技年产 20 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一期工程计划 8 月试投产。该项目是眉山打造 “千亿级” 锂电产业集群的关键支撑,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同行业单体产能最大的负极材料基地。 一、项目进展:高效推进与产业协同 杉杉科技项目于 2021 年 8 月签约,2022 年 1 月正式动工,创下了 “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的眉山速度。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石墨化工艺和智能化生产线,产品主要供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预计达产后年销售额超 50 亿元,税收超 3 亿元。 作为配套,彭山经开区同步推进锂电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厂、危化品物流中心等,目前已建成厂房 20 万平方米,签约入驻锂电材料企业 12 家,形成了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到电解液的完整产业链。 二、产业规划:千亿集群与政策扶持 眉山市将锂电产业作为 “一号工程”,出台《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 年)》,目标到 2025 年产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此,眉山设立 50 亿元锂电产业基金,对重大项目给予最高 1 亿元补贴,并在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方面优先保障。 数据显示,2021 年眉山市锂电产业产值达 350 亿元,同比增长 60%,吸引了杉杉股份、四川能投等行业龙头落户。彭山经开区作为核心承载区,已集聚锂电企业 30 家,2022 年预计产值突破 200 亿元,占全市比重超 50%。 三、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与绿色发展 眉山市推动锂电企业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5 个,重点攻关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例如,某企业研发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能量密度提升至 180mAh/g,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绿色发展方面,眉山要求锂电企业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园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 90% 以上,废水回用率超 85%。杉杉科技项目配套建设了余热回收系统和废气处理装置,年节约标煤 2 万吨,减少碳排放 5 万吨。
2022-04-28
-
【2022年凉山州招商】四川凉山以项目建设为引擎 一季度 GDP 增速全省第一
四川凉山以项目建设为引擎 一季度 GDP 增速全省第一 凉山州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主引擎”,2022 年一季度实现 GDP455.77 亿元,同比增长 8.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乌东德、白鹤滩、杨房沟等大型水电站投产运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重大项目:投资拉动与产业升级 凉山州 2022 年确定 1560 个投资 500 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完成投资 1668 亿元,涵盖水电开发、交通基础设施、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领域。一季度新开工项目 279 个,包括会理市光伏电站、德昌县风电项目等,总投资超 300 亿元。 在水电产业方面,凉山州是国家 “西电东送” 的重要基地,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 2620 万千瓦,年发电量超 1000 亿千瓦时。2021 年,两大电站全面投产后,带动凉山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2%,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 40%。 二、产业布局:绿色能源与特色产业协同 凉山州依托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打造 “中国绿色能源硅谷”。同时,聚焦特色农业和文旅康养产业,推进 “大凉山”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2021 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 180 亿元,同比增长 15%。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凉山州加快推进宜西攀高铁、乐西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 “十四五” 末实现县县通高速、通铁路,构建 “内联外畅” 的交通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机制保障:强化调度与要素支撑 凉山州建立 “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 的项目推进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清单管理,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同时,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2022 年计划供应土地 5000 亩,争取专项债券资金超 200 亿元。 参考资料显示,凉山州近年来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推出 “企业开办一窗通”“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 等改革举措,审批时限平均缩短 50%。2021 年,全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 800 亿元,同比增长 12%,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2-04-2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